作者:主创团·瑾山月前阵子,和表姐闲聊,听说她儿子读高一后,就去寄宿了。最开始,表姐天天往学校跑,帮孩子洗衣服、铺床褥、整理用品。没几天,学校就觉得她来得太频繁,有点妨碍日常管理了。于是,表姐只能放开手,在家干着急。她本以为不出三天,儿子就会向她求助。谁曾想,一周过去了,小孩一点动静都没有。表姐匆匆赶去学校,一进孩子宿舍,眼前的一幕令她很是意外。被褥叠得整整齐齐,衣服洗得干干净净,桌子上还多了一张学习计划表。她很是欣慰,儿子也得意地说:“自己做事,感觉不错!”真是这样。我对孩子们有个观察:如果一件事能给他带来美好的体验,不管是无聊的,还是麻烦的,他都乐意继续做。孩子成材的关键点在于,家长能够给他们独立做事的机会。作家付立平说:每个孩子都有实现自我的需求,正向反馈会让孩子产生源源不断的热情,体会到自我价值。而这种自信的、满足的感觉,恰恰是内驱力的来源。别盲信挫折教育孩子身上没有愈挫愈勇这回事埃隆·马斯克说:“令人忧虑的是,孩子学习的动力全来自外部压力,结果他们既不会有宏伟的目标,也不会有坚定的毅力。”如果马斯克再多了解一下教育,他还会发现:除了目标和行动力丧失,打压与挫折教育还会深深伤害孩子的心灵。纪录片《我们如何对抗抑郁》中,高三女生钟华,就是典型的例子。妈妈对她的要求出奇地高,在成绩这件事上,对女儿就没有满意的时候。钟华考第三,妈妈讽刺她怎么不考第一;钟华考全班第一,妈妈又会反问怎么不是全校第一。尽管钟华已经是佼佼者了,但妈妈的否定,却让她一直生活在挫败中,内心非常压抑。50多年前,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,发现人会患上习得性无助。所谓习得性无助,简单说,就是一个人在频繁失败后的自暴自弃。然而,在浙江师范大学的任俊教授看来,习得性无助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。能打破这种无助的,就是让孩子养成习得性乐观。通过爱与鼓励,为孩子创造成功体验,进而培养孩子的乐商。最有效的方式,就是让孩子们靠自己做成一件件小事。整理房间,烹饪美味,规划假期,建立人际关系,解出难题等等,都可以。很认可郑渊洁的一句话:“人性的本质是渴望欣赏,孩子尤其渴望欣赏,欣赏能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,贬低能让孩子枯萎畸形。”而最好的欣赏,不是来自外界,而是孩子们的自我肯定。成功的教育的关键在于给孩子创造“成功体验”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·舍特曼,在接受采访时说:“对于最伟大的科学家来讲,最好的不是诺贝尔奖项,而是日常工作中找到的乐趣和成就感。”这点,对孩子同样适用。孩子们一旦肯定了自我,就会进入全然地自主探索,实现真正的成长。那如何让孩子拥有胜任感呢?4点建议,分享给大家。第一,帮孩子制定“努努力就能实现”的目标你有没有这种经历?看孩子一天能背10个单词,就立马把目标提高到50个;看孩子能解一些数学题,就立马把难度加大到高年级。结果,孩子原本的兴趣,因为完不成挑战而大打折扣。关于目标,有个很重要的观念——最理想的挑战。要找到孩子“踮踮脚就能够得着”的合理区间。这个因人而异,需要我们充分地去观察去了解。不攀比其他人,不被网络带节奏,根据孩子的情况和家庭条件进行私人定制。我认识一个叫小伊的女孩,初三时参加高中自招考,因为太紧张,成绩一次比一次差。原本,小伊妈妈为她定的目标,是山东第一梯队的高中。但后来,一家人果断将目标降低为第二梯队。第二梯队的模考,小伊应对自如,就慢慢有了自信心。最终,小伊很顺利地考入了理想的学校。你看,先给孩子一些成功体验,多么重要。《自驱型成长》中有句话:那种不管怎么做都搞不定的事,是没人愿意做的。所以,给孩子的目标要刚刚好,既能让他有挑战,又不至于令他无能为力。第二,少一点当面指教,多一点背后支持我女儿读初二的时候,有一段厌学期。老师建议,让孩子看看课外书、纪录片,放松一下。我找了一些名著,但交给孩子的那一刻,忽然有了个新想法。我对孩子说:“这次你自己做主,想看什么看什么吧。”没想到女儿立马来了兴致,开始上网查资料。几天后,女儿决定看一部诗词类纪录片《千古风流人物》,并计划写写观后感。女儿看的第一集,是讲诗人白居易的。她就主动去查了白居易资料,还顺藤摸瓜地把整个唐中晚期的历史捋了一遍。等她写读后感的时候,我看她怎么也动不了笔,我就稍微点拨了一下:“你可以从一个故事开头,营造出画面感,然后落到白居易的经历上……”我点到为止,后面任由女儿自由发挥。几天后,当女儿把读后感给我看,我发现写得还不错。因为这件事,女儿对文科萌生了浓厚的兴趣,一点也不厌学了。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,有父母当脚手架,孩子能更好地完成任务。少一点当面指教,关键的时候,提供必要的支持就行。这样孩子更容易有成功的体验。第三,从失败中寻找成功体验,比直接成功更有效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·班特拉,有个“自我效能”理念。意思是,人通过构建积极的人生观,面对失败时更容易养成“我能行”的心态。教育作家邹璐也认为,失败是让孩子用小小的代价换来大大的收获。当年,她女儿从国外回来后,插班到五年级下学期,门门功课都跟不上。邹璐就拿出一整晚的时间,和孩子梳理各科的情况。她们把问题一条一条写出来,再一起找解决方案。比如,数学跟不上,就报个辅导班;比如,作文不会写,就针对性地练练笔。邹璐说,当孩子把问题清楚写出来时,她明显感觉到孩子的信心回来了。一个学期后,孩子赶上了班级进度,还被选为学习委员。但最令她欣喜的,是孩子从失败中体验到了克服挫折的快感。比起直接做成一件事,这种战胜困难的经历,更能给孩子力量。第四,无条件地正面反馈说到正面反馈,可不是随口一说的“你真棒!”“了不起!”之类的。有效地夸赞,是在肯定的同时,巧妙地给出建议。这点,我们不妨向潘展乐的外公学学。小时候,潘展乐写字不够漂亮,外公看到了,没有立刻指责,而是拿起作业和他说:“乐乐,你今天的字写得很好,比昨天进步多了。但你要和我比,还有一点点距离。”先肯定,先让孩子感到努力被看见,就算孩子做得不够好也要看见孩子想变得好的发心。但肯定,不是一味地说好,也不是没有原则地敷衍。该说的问题还是要说,但说的时候要委婉些,便于孩子接受。无条件正向反馈,无条件指的是我们天然站在孩子这边,正向反馈指的是有意义的表扬。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·德西和理查德·瑞安通过大量研究证实:人有三个最基本的心理需要——自主需求、胜任需求、归属需求。当我们创造条件,让孩子做成一件事的时候,这三个需求就同时被满足了。自己决定做什么,怎么做,让孩子有了对生活的把控;做出一点成绩,得到一点认可,让孩子看见了他的价值;而既能做又做得好的体验,令孩子收获满满的安全感和归属感。卢梭在《爱弥儿》中说:“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掌握多少知识,而是让他在紧急情况下,运用自己的智慧和韧劲去迎接挑战。”换句话说,教育,就是不断地给孩子创造成功体验。一个孩子,现在能把自己的事做好,将来就能过好他的一生。与家长朋友们共勉。 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 |